文章

B102哲学专题-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

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1. 德法年鉴

《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卢格在巴黎创办的刊物,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1843年3月31日,《莱茵报》被迫停刊后,马克思认为“必须为真正思维着的独立的人们寻找一个新的集结地点”,从而积极筹划出版一份能够同时面向德国和法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期刊。

《德法年鉴》的文章由德国人或法国人撰写,主要论述具有有益或危险影响的人物和制度,以及当时大众所关注的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宪法、政治经济学、国家机构和道德风尚。此外,年鉴还包括对报纸的述评,旨在鞭挞一些报纸的奴颜婢膝和卑鄙下流,同时引导人们注意另一些报纸致力于造福人类和自由的崇高活动。年鉴还评介了旧制度下德国的书刊和其他出版物,以及两国那些开辟并继续推进新时代的书籍。

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发表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等文章。这些文章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德、法、俄等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中间受到普遍欢迎。

《德法年鉴》的出版是当时政治生活中一个巨大的思想事件,尤其是在哲学上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在政治立场上转向基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然而,第一期双月刊《德法年鉴》也是它的最后一期,由于政府压制和财政问题,以及马克思和卢格之间的观点分歧,该刊物未能继续出版。

1.1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本质首先在于其自然属性,即人是物理的、生理的感性实体。然而,费尔巴哈并没有将人与自然简单地等同起来,他指出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从而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哲学的最高对象是自然人,新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人自身学习和认识自己。人的存在是以他的对立面为依据,人通过对立面来认识自己。费尔巴哈还认为,人的幸福和快乐的根源是人的感官,感官被剥夺则是痛苦的根源。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的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是自然人的升华。 然而,学术界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存在批判,主要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比较,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的人是感性直观的自然人,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将人看作历史地具体地生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发展变化的人。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时被人们称为“半截唯物主义”。

1.2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

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结合了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元素,并以共产主义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的。以下是人本唯物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的几个关键点: 1.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在这种思想中,人被视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具有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2.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影响他们的思想和信仰。 3. 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劳动和社会互动,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动力。 4. 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认为社会和历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发展。这种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实践实现的。 5. 共产主义理想:以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其中不存在阶级差异,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共同享有社会的财富和资源。 6. 批判现存社会:对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者来说,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许多不公正和矛盾,需要通过革命和改革来实现更公正的社会制度。 7.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相互依赖的。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只有在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这种思想通常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有关,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其他著作中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并提出了共产主义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案。然而,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共产主义可能在不同的哲学家和理论家那里有不同的解释和重点。

2. 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著作,主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也是他们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9月至11月,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他们自称的“批判的批判”。 在书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是真正人道主义的危险敌人,他们认为唯心主义用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是基督教德意志原则的最完备的表现 。著作中的“神圣家族”是对鲍威尔及其伙伴的讽喻,暗喻他们自视如耶稣和其门徒一样高高在上,从事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 。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统治者利益的冲突,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他们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自身所体现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从而自我解放 。 列宁评价《神圣家族》为“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发展以及他们对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创作于1845年秋季至1846年夏季,目的是阐述他们的见解,与当时的德国哲学意识形态相对立,并彻底清算他们之前的哲学信仰。这部作品通过创立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并且清除了德国思想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实危害。 这部著作由两卷组成,第一卷批判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第二卷批判了当时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前提,超越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观念、精神在先的思维范式。 2. 指出人类历史发展体现为由分工所决定的所有制形式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精神或思想变迁的过程。 3. 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精神或意识的内在逻辑矛盾。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特别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的批判,以及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这部作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科学巨著之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4.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8年2月21日发表的一篇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对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理念、历史观和政治立场。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章节如下: 1. 引言:简要介绍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背景和《宣言》的写作目的。 2.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 3.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阐述了共产党人的目标和理论,即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存在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乌托邦社会主义。 5. 各种反对意见:预设了可能的反对意见,并一一进行反驳。 6. 共产党在各国的政策:提出了共产党在不同国家的具体政策和行动指南。 7. 号召: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结束全文,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内容展开: 引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各种力量试图通过立法手段来反对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者同盟要求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目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如何通过全球化的贸易和工业革命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无产阶级也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面。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新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评了当时存在的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其他乌托邦社会主义。 各种反对意见:预见了资产阶级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如共产主义将消灭个性、艺术等,并进行了反驳。 共产党在各国的政策:强调共产党人支持一切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运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号召:以强有力的口号结束,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超越国界,团结起来进行共同的斗争。 《共产党宣言》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纲领。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