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2哲学主题-对抗虚无主义
Courses B 102 哲学主题-对抗虚无主义
哲学课程
1.背景
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发展带来了宇宙虚无主义,并且现有的哲学内容仍无法解答。关键的物理概念如下:
热寂(Heat Death)
热寂是指宇宙中所有物质和能量最终达到热平衡状态的一种理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的熵总是增加的,最终会达到一个最大值。在这个状态下,热能均匀分布,所有能量差异消失,无法进行任何有序的能量转换或工作。简单来说,热寂状态下,宇宙将变得非常冷,缺乏任何有序的运动或生机。
宇宙大爆炸(Big Bang)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起源的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极其高温、高密度的奇点状态开始迅速膨胀并冷却,形成了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宇宙。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138亿年前。大爆炸理论得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膨胀、元素丰度等多个观测证据的支持。
熵增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熵增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简要表述,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随时间增加,直到达到热平衡状态。熵是系统中无序程度的度量,因此熵增定律意味着系统会自发地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这一原则在解释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能量转换的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庞加莱回归(Poincaré Recurrence)
庞加莱回归定理指出,对于一个孤立的、守恒的动力学系统,如果等待足够长的时间,系统状态将会非常接近(甚至回到)其初始状态。这一理论由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封闭系统的状态会重复出现。这一结论在统计力学和动力系统理论中具有深远影响,尽管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所需时间可能极其漫长,这种回归在宏观世界中很难观察到。
这些概念共同描绘了从微观粒子行为到整个宇宙演化的复杂图景。
对抗虚无主义的尝试也有很多。
- 存在主义试图解释,并且追求后天定义意义。
- 马克思主义以人的社会学规避了虚无主义的前提。
但他们的解释力度有限。
2. 马克思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与人性
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在于劳动。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通过劳动,人类不仅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自己。
2. 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3. 人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4. 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理论,阐述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困境。异化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劳动产品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迫和支配劳动者。异化表现为劳动异化、生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和自我异化。
5. 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认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存在主义的理论
1.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让-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这意味着人首先存在,然后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定义自己。人没有预先设定的本质,必须在存在中找到自己的意义。
2. 自由与责任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绝对自由。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萨特认为,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它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完全责任,没有任何外在的借口。
3. 荒诞与无意义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阐述了荒诞的概念,指出人在一个冷漠和无意义的宇宙中寻求意义的徒劳。尽管如此,人必须接受这种荒诞,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意义。
4. 孤独与存在的焦虑
存在主义认为,个体在面对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时会感到孤独和焦虑。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人在面对自己的有限性和死亡时,会体验到“存在的焦虑”(Angst),这种焦虑促使人反思自己的存在。
5. 真实的存在(真诚)
萨特提出了“真诚”的概念,指的是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自由和责任,拒绝自欺。真诚的生活意味着承认自己是自由的,并勇敢地承担选择的后果。
6. 他人即地狱
萨特在《禁闭》中提出“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强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个体常常感到被他人的目光和评价所束缚,失去了自由。然而,这种关系也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定义的重要部分。
7. 存在的多样性
存在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特的经验,不可复制。存在主义鼓励个体探索自己的独特道路,拒绝社会和文化的固定框架。
4. 调和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都强调人的存在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但是二者在某些理论观点上也存在差异。调和主义的主张如下:
- 人的存在的被动性和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这种存在是被动的,由物质规律所决定。这一点与”调和主义”的观点一致。
而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生而为人,然后才成其为人”。人生来就被”抛”入这个世界,人的存在具有偶然性和被动性。
- 人的自由是建立在认识必然性基础上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人只有在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与”调和主义”所主张的”彻底认识世界的自由”一致。
存在主义虽然强调个人选择的自由,但也承认客观现实对人的制约。萨特曾说”我们注定是自由的”,但人在选择时也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 人需要通过学习和创造来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能动地实践(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把握世界。实践具有能动性和首要性。这与”调和主义”的观点类似。
存在主义虽然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但也承认人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中来理解自我和世界。创造是表达个体独特性的重要方式。
- 学习的被动性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承认认识具有能动性,但更强调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学习掌握现有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被动接受性。而创造性劳动则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习吸收知识不应停留于被动接受,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的诠释、选择和创造。
5. 调和主义的目标
调和主义对抗虚无主义的基本环节流程如下:
- 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 认识形式上的环境,国家,社会,现象,政治,宇宙,文化等等形式上的,与自身有关联的。
- 在认识的基础上热爱生活以对抗虚无主义
需要认识到,物质性与社会性的比例是变化的,虚无主义会让物质性占据领导地位,但只要扩大社会性,那么就可以应用马克思主义,物质性与社会性的比例超过2:8
在此基础上,认识世界的环节是无限的,但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社会性的认识需要学习/实践/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
- 不能犯修正主义错误
- 不能片面的形而上学
创造意义或是实现价值都是能扩大社会性从而对抗虚无主义的。
6. 调和主义的推论
自由对抗虚无主义
- 社会性是受约束的,认知也是受约束的,因此学习/创造/认识都是受约束的
- 只有了解更深,更广,更具体,更现实,例如创造价值,才能更不受约束
- 不受约束即为自由,扩大社会性
目标对抗虚无主义
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所有目标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目的是无尽的,有且只有一个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由
因此需要调和物质性和设计性(认识是不间断的)